怪核weirdcore-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精神崩溃的征兆

2022-08-11

相信我们都google到同一个词条,所以关于怪核的定义不再赘述。


分享一下我对怪核审美的个人体验。【古早互联网感/未及之地的乡愁/濒死体验】



古早互联网感


怪核有一些常见特征:低画质、粗糙的拼贴效果以及用系统字体显示出的文本。这些特征会唤醒你对XP时代的感受。跟蒸汽波的古早互联网元素不同,怪核运用得更隐晦,更注重氛围。那种看似仓促的编辑,使作品传达的诡异氛围更加逼真、沉浸。



未及之地的乡愁


指的是明明不是你亲身体验过的事物,却会勾起你不知所起的怀念。尽管相当一部分的怪核视觉作品是基于欧美视觉经验之上的,也不影响它勾起中国观众的共鸣。而我的共鸣在于,尽管我确定这些场景和物品未曾出现在我生活中,我依然能读取出一种熟悉的模糊观感,仿佛和我遥远的幼年记忆有重合。大概在初识人事时,我们都不是靠眼睛去记住事物,而是靠感觉的。



濒死体验


在东方有一个更准确的说法叫“弥留”。怪核视觉作品有一部分是把人物进行模糊化处理,如涂黑或者极度失焦,另一部分则是完全没有人存在。因此它总给人一种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、既是当下又是过去的自我怀疑,跟濒死者体验过的人生跑马灯非常相似。



作品共情机制


根据Fandom的相关词条显示,最早的怪核作品出现在2010年间,是非常年轻的亚文化审美。从大量的XP系统痕迹、单机游戏痕迹和数码质感中,可以看出艺术家们对90年代互联网强烈的怀念和沉湎。艺术家不一定经历过*GEOcities等互联网“先知”带来过的激动时刻,但乐于想象那个时代的信息混乱和不安。

*是最早一批用户提供个人主页服务的网站之一


常见的触发不安情绪的机关是——仿真空间。恐怖谷理论告诉我们,人是会过高度模拟产生敬畏感的。光线的反常表现(如低明度、低对比度、低饱和度)会异化日常场景的日常性。


还有低画质仿佛提醒着你,这是一个人为建构的模拟空间,你不得不去揣度,目的是什么?怀疑和恐惧就在揣度时慢慢滋长。


同样常见的触发机关还有无人之境。无人之境使我们失去识别人类动机的选项,失去参照物。在一个应该有人存在的场景里,我们不知所措,迷失游离,仿佛卡在了表世界和里世界之间的bug里。我在看怪核作品的时候,会有一个这样的问题:是这里的人消失了,还是只有我断开了人间连接?


我认为怪核引发沉浸感的机制是这样的。古早互联网元素重现了信息混乱、模拟与现实之间的信任危机,致使作品世界以外的经验全部失效;场景表现出的未及之地的乡愁引导你,去追溯自己不能确定的深层记忆,最后在你的自我怀疑中慢慢消解实体感觉,接近精神崩溃,宛如濒死。


这是一种关于主体自我怀疑的当代表现方式。




分享